“草根剧目”摘得全国群文最高奖

2016-12-07 08:44
四大新闻-社会
 

“草根剧目”摘得全国群文最高奖

戏剧小品《亲!还在吗》在“群星奖”评选决赛现场演出。(静安区文化馆供图)

一位母亲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女儿沟通,只好在网上冒充淘宝买家与开网店的女儿对话聊天———在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七届“群星奖”评选中,基于上述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小品《亲!还在吗》 在5000多个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最高奖。

“群星奖”是文化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群众最高奖项。这个群文领域的“奥斯卡”,每三年办一届,今年又大幅调整、缩减了奖项。《亲!还在吗》凭借“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”夺魁,成为近年来沪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。

该剧的创作编演,来自于一家基层文化场馆———静安区文化馆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这座文化馆里发生的故事比夺魁剧目还要精彩。

“小池塘”里水不浅

时间要回溯到2009年。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生杨迿在报上浏览招聘信息,闸北区文化馆(现静安区文化馆)让他眼前一亮———那时候,能进事业单位,绝对是“靠谱的”。

但真正进了区文化馆,杨迿傻了眼:“小池塘”里竟藏着“小半个江湖”———馆里30多名工作人员,平均年龄50岁以上,论资排辈是常态。你在这里谈“专业”? 很多人会告诉你:我从高中毕业就分配进来了,后来喜欢上了摄影就干到现在,所以我就是“专业”、就是“资深”。

那就慢慢熬吧。进单位第一天就喝光了几壶茶的杨迿,没有多想,“洗洗睡了”。

几乎同一时间,馆里还有另一个更郁闷的角色———新上任的馆长李志明。

在剧场、电影院等单位管理岗位待了大半辈子的李志明,本想着就这样“从一而终”直至退休。突如其来的一纸调令却把他“扔”进了区文化馆。在李志明看来,搞群文工作就是“没日没夜、没完没了、没名没分”。更“虐心”的是,上级领导约谈他时,直接递过来一张“目标责任书”———鼓励他带领团队在各类比赛中“争金夺银”,并挂钩自身业绩考评。

老李硬着头皮签下了这份责任书。晚上,彻夜未眠。

重构文化馆小生态

作为一家区文化馆,“争金夺银”也不是没可能。老李通过朋友圈摸到了一些圈内“门道”———每年区县文化场馆都有一笔下拨的创作经费,完全可以“外包”去外面买节目,而后挂上区文化馆的名头去参赛。

自认为是“半个文化人”的老李感觉这样做多少有些“跌份”:“创作创意能力才是一个区级文化馆的核心竞争力。出作品的同时更要出人、出队伍。”

下午五点,他按着原来剧场作息的空闲时间去各个办公室串门、“兜售”自己的新理念,却发现大家早已下班,连个能对话的影子都没有。